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灰葡萄孢菌。该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及分孢梗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
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
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 ℃ ~ 31 ℃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 ℃ ~ 23 ℃, 最高32℃,最低4℃。
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寡照、适温、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发病。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早春温室番茄,一般年份番茄灰霉病在番茄叶片上表现为明显的始发期、盛发期和末发期3个阶段。
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是叶部灰霉病的始发期,病情较平稳;4月上旬至4月下旬是叶部灰霉病的上升期,病害扩展迅速;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但年度间有差异。
生产上持续的低温高湿、苗期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蘸花等是引起番茄灰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番茄灰霉病的病果发生期多出现在定植后20—25天,3月底第一穗果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进入盛发期,以后随温度升高,放风量加大,病情扩展缓慢。
第二穗果多在4月上旬末开始发病,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高峰。第三穗果在第二穗果发病后15天开始发病,病果增至5月初期开始下降。
棚内部分叶、茎、果实均出现病害。叶片发病部位成灰褐色“V”字形病斑,表面生有灰白色霉层;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或基部,有水渍状斑点或淡褐色大斑。
严重的绕茎一周,病枝折断;果实腐烂,密生灰色霉层,传播速度快,烂果很多,由此诊断为灰霉病。
1、在具体的栽培管理过程中,避免高湿环境,例如加强通风排湿,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
2、合理栽培密度。特别是在早春和深冬栽培中,如果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而且田间操作能导致侵染孢子大量传播。
3、提前预防。早春和深冬栽培过程中,不管灰霉病发生与否,都要定期喷洒药剂防治。例如:霉止、大蒜油等。如果病原孢子已经侵入果实或者茎干,势必会造成腐烂。
4、如果发病非常厉害,可以分两种情况:果实腐烂和茎干腐烂而死棵。
果实腐烂时:此刻以选择内吸性药剂为主使用。并且要注意适当复配,霉止100ml+大蒜油15ml加一到两种化学农药杀菌剂如灰霉克、速克灵等,连续使用3-4遍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