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成虫能分化成两种类型:长翅型和短翅型。稻飞虱以长翅型成虫借助风力远距离迁飞,随着季节夏季由南向北迁飞,秋季又由北向南回迁。
在迁飞的过程中,遇到水稻种植区域落下,造成该地区大范围飞虱数量突然大量增加,并迅速繁殖。
长翅型的雌性飞虱成虫产卵量在300-400粒左右,多的可达500-800粒,短翅型的雌性飞虱产卵量较大,最多可达800-1000粒左右。
所以如果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预示着飞虱将大暴发,需要格外注意。
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宜的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80%以上。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如果是“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容易造成稻飞虱大发生。偏施氮肥和长期浸水的稻田,也更容易吸引飞虱栖息和繁殖。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比褐飞虱更强,在15-30℃下都能正常生存。相对湿度要求在80-90%。
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易引起大发生。在湖南、湖北等地,晚熟早稻经常容易受害。
稻飞虱的防治应该尽可能的提早,注意当地植保站病虫害测报,及时用药,不能等到飞虱泛滥成灾的时候才去用药。
如果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稻飞虱发生较多,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选择对口农药,速效性和持效性相结合,触杀性和内吸性相结合。
速效性的飞虱药剂有:烯啶虫胺、呋虫胺、异丙威、仲丁威、敌敌畏、毒死蜱等。
持效性长的飞虱药剂有:吡蚜酮、三氟苯嘧啶等。
速效性强的药剂触杀效果都很好,烯啶虫胺和呋虫胺内吸性也很强,敌敌畏和毒死蜱还有较强的熏蒸性,在防治爆发性稻飞虱方面作用很大。
推荐使用配方
亩用量 30%吡蚜·呋虫胺20克+敌敌畏或者毒死蜱100-150毫升+精油助剂。
80%烯啶·吡蚜酮20克+10%三氟苯嘧啶15克+精油助剂。注意药剂的复配和交替用药,以免产生抗性。
2、打药时用足水量,压低喷头,确保药液能够喷到水稻茎基部。
3、打药时保证田间水层,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
4、稻飞虱发生较多,用药防治一次后,注意观察防治效果,最好在用药3-5天后再补喷一次,保证防治效果。
5、稻飞虱的防治最好做到统防统治,以防止田间飞虱杀灭后别的田块飞虱再次迁入。如果采取无人机飞防,一定要降低飞行速度,加大药液喷施量。
6、配药时一定加入精油助剂或者有机硅助剂,以增加药液在水稻叶片和飞虱身体表面附着性和渗透力,增强药效。